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1996年,南江黄羊经农业部审定为我国第一个肉用山羊新品种,南江黄羊品种命名后,为了加强选育保种,充实科研所技术力量,组织上找到张国俊,希望他到海拔近1300米、距县城90公里的南江黄羊科学研究所任所长兼原种场场长。当时该同志已是县畜牧局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某综合部门也考察他去任办公室主任,那年20多岁,若到原种场任职,可能一辈子与羊打交道,同时也没有时间照顾好家人,特别是年仅1岁的女儿。朋友劝他,现在南江黄羊已拿了国家级大奖,已到了顶点,现在你去,若保不住还会成为罪人。经过几天的犹豫和徘徊,他最终作出了上山与羊打交道的抉择。作为一个来自农村,又是学兽医专业的他,深知南江黄羊对于边远山区农民的重要性,黄羊可能是他们的希望,因此决定条件再艰苦也要去。
从县城到科研所,要坐半天班车,再走半天路,办公区还没有农村的院子大,仅土坯房和砖木结构楼房各1座,还是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32个实验羊场分布在幅员面积6.7万亩的大山之中,羊场之间只有科研所技术人员、羊场工人及南江黄羊走出来的林间小路。
上任后,他深入科研羊场,从一个羊场到另一个羊场少则花费四五个小时,多则七八个小时,经常晚上到一个羊场住下,第二天早晨完成测定、鉴定、剪号、检疫等工作后,让工人把羊放牧出去后,一般都是上午10点过后,吃过早餐,带着准备的干粮,步行到下一个羊场住下,第二天又重复着头天的工作。他和他的同事在“基础设施不如农村、经济收入不如农业、生活条件不如农民”的条件下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以山为家、以羊为伴近20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人们常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南江黄羊是我国第一个肉山羊品种,1997年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何保住南江黄羊这一品种优势,张国俊深感责任重大。原以为自己是川农大兽医专业的科班出身,专业知识足够,哪知上任后,却不知从何抓起,于是向工人学习识别羊的耳缺号、向技术人员学习鉴定南江黄羊,积极向老专家王维春请教专业知识、工作方法。根据南江黄羊早期生长速度不快、品系结构不完善等短板,制定了南江黄羊高繁和快长等新品系选育研究课题。
科研羊群常年存栏南江黄羊3000多只,年出栏2000多只,要把这5000多只羊的亲缘关系弄清楚,禁止近亲交配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作量,同时每只羊平均每年要测定5次以上,每次指标10个左右,因此每年每只羊指标达50余个,一年共测定数据达到25万多个,还有用文字描述的质量性状。为了获得相关数据,他和同事们夏顶炎炎烈日、冬迎凛凛雪风,在沟壑纵横的高山上钻树林、穿荆棘、攀悬崖、越沟壑,默默地付出。
对于这些带着汗水的数据,他还要进行归类,按照数量遗传原理进行分析处理,找出其中的规律,发现优良的变异基因,对于优秀的个体又要现场复核。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通过了由全国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的鉴定,鉴定意见为南江黄羊快长品系生产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为了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到生产中去,他经常深入养殖大户,发动农户养羊,亲自为农户选择种羊、鉴定整群、指导种草、贮草,签订种肉羊销售合同。根据南江实际总结的肉羊“1111”家庭牧场生产方式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得到养殖户普遍认可。近五年来,先后开办培训班120余期,培训养羊户2000余人次。
二十年多年来,张国俊先后培育出畜禽新品系2个,获得市以上科技成果10项,其中,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2项。起草国家行业标准1个、地方标准3个。编写南江黄羊养殖科普书籍50万余字,在国家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8篇。
展望未来,张国俊表示,他将以更昂扬的工作斗志、更积极的工作态度、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南江黄羊科研一线,开展南江黄羊优秀种质资源保存利用、育种材料和方法创新、配套系选育、集约化养殖配套关键技术等方面研究,扎根南江黄羊生产一线,大力推广南江黄羊养殖新型实用技术,为增加养殖户收入和实施南江黄羊倍增计划以及把南江黄羊建成全市优势大品种提供科技支撑。